[首尔=东北亚新闻]  我放下马志耘大姐的电话,心中一直在回味着作为老知青的她所经历的这些年来的过往。

    马志耘,作为青岛老三届学生下乡到了山东诸城当了一名知青,在那个激情与理想共存的年代,她与她的好友廖晓东那一代人,在最艰苦的诸城实现了人生最壮美的蜕变,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把最艰涩的回忆留在自己的内心。如今,古稀之年的马志耘已经退休近二十年,成立了青岛爱青老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与关爱青少年公益活动手拉手组织;而廖晓东,因为积劳成疾昏倒在三尺讲台,多方辗转医治无效,长眠在当年下乡的诸城花石子村,时年27岁。

    我认识马志耘大姐,是在2018年5月中旬,应作家编剧张清义老师的邀请,借着出差吉林的机会赶到山东青岛。在青岛期间,一见如故的张清义与我兄弟相称,相见恨晚之情溢于言表。78岁的张清义先生,多年来笔耕不辍,目前担任青岛金奥星光影视公司的编剧与导演,期间在青岛青藤书屋为我引见了马志耘大姐。一生耿直的志耘大姐在与我谈起当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时,提到了她的好友廖晓东,这话题一下子触及到了志耘大姐的痛处,一时间声泪俱下,哽咽着给我讲述了廖晓东的故事。并且告诉我,她一生的心愿就是要把知青英雄廖晓东的事迹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个时代、记住这个时代中无私无畏奉献出生命的廖晓东。

    离开青岛时,马志耘大姐送给我一部知青文集《逐梦》,还有一份马志耘大姐担任主编的知青刊物《青岛知青》杂志。

作者

    在翻阅《逐梦》这部文集时,我了解到许许多多与马志耘、廖晓东有着知青经历的那一代人的很多感人事迹。作为红军双烈士子女的廖晓东,怀揣着满腔赤诚下放到山东诸城三官庙,用自己炽热的阶级情感与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烈军属家里、困难户家里、每一个因为家穷上不了学的孩子家里、五保户家里都留下了她访贫问苦、打扫院子、挑水做家务、辅导孩子读书的身影。生产队的农活抢最艰巨繁重的干,冬天跳进冰冷的泥水中沤肥、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抢着干男劳力一样繁重的挖土方的活计。结婚后为了办好学校,让孩子们有书本读,有作业本写作业,在忙完教学工作之余,她照顾着自己幼小的孩子,打理着勤工俭学田里的农活,让那个时代穷苦家庭里的孩子能够免除后顾之忧的投入学习,还能够为孩子们添置一身对于孩子们来说近似于天方夜谭的新衣裳。这是上世纪贫穷的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现状。

    记忆中,马志耘大姐与我谈及廖晓东的时候,那痛心疾首无可名状的深情让我挥之不去。她告诉我,在去诸城开会时看到廖晓东满脸病容,同时了解到廖晓东的儿子也由于生活困难缺乏营养疾病缠身的时候,马志耘大姐二话不说把自己当月的粮票中的一半,给廖晓东买了口粮,还让在县供销社工作的妹妹给专门买了二斤白糖送给她,心情万分过意不去的廖晓东翻遍全身所有的口袋才掏出皱皱巴巴的两毛钱。这就是廖晓东当时的困境。当时,国家经济非常困难,物资供应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形下,廖晓东还省吃俭用照顾着更加困难的烈军属、五保户与生活困难的学生,而让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与自己一起在病痛与饥饿中煎熬。据马志耘大姐回忆,就连这次自己让妹妹给廖晓东买的二斤白糖,廖晓东也毫不犹豫地送给了烈军属和五保户老人。这就是那个时代知青的情怀—--无私无畏,她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人民,委屈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当廖晓东昏倒在三尺讲台被人们送进医院的时候,这位人民的教师,优秀的知青身穿着露出棉花的棉衣,如叫花子般,给她看病治疗的医护人员都难过的留下了泪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志支撑着的人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与信仰锻造的精神世界?

    马志耘大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竭尽心力宣传廖晓东的事迹,并实现拍摄一部关于廖晓东生平事迹的电视剧的愿望,让当年的知青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得知此消息后,张清义先生不顾耄耋之年的疲惫与老伴卧病在床的现实,晚上挑灯撰写关于廖晓东事迹的电视剧《热血染红桃林地》,白天坚持在拍摄现场指导拍摄与演出。这是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啊,这本应该是在家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而他,不顾年事已高的现实,依然为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梦想,如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在与自己的生命分秒必争地赛跑。

    熟悉张清义先生的人都知道,一生傲骨铮铮的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在唯成分论的年代,由于台属家庭背景的影响,让他的事业一次次在重要关头碰壁,只有在编制以外为着自己的梦想挣扎,为着自己的追求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与不公向命运抗争。纵是这样,张清义依然淡看功名利禄,不为五斗米折腰,依然乐呵呵地笑对人生与得失。

    张清义曾经在全国各地的媒体担任过编辑,早年曾经接触过廖晓东的父母(养父母)。当年积极投身到火热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廖晓东,在病逝后竟引来一些人对价值观、人生观的颠倒认识与非议,为澄清这段历史真实,他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地投身到电视剧的创作中。没有人知道,由于台属身份,忙碌了大半生的张清义竟然没有最后的归属,养老、医疗、退休金这些福利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竟然靠着孩子的养老费在艰难的生活。就是这样,他依然坦然面对人生,以一个文人的风骨与做人的尊严捍卫着社会的公正与道义的尊严。感谢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这样的人,还有这样的情怀与风骨,为着这份心中仅存的公义而奔走。

    此时,我不由得想起千里之外的鲁南老家。丘陵连绵的山上深浅不一大小各异的石塘坑一个挨着一个,石屑与泥土堆积的石塘边上与远远近近的山道上生长和茂盛的密密麻麻一米多高的山枣树。有的根系裸露在山石的外面,只有很少的一段根系扎入泥土之中,有的从石塘的顶上缠绕着扎紧石块的缝隙之中,在风雨与寒冬中顽强生长着,自己的根系因为深入泥土,让这盘根错节生长着的枝条下面的土地安然无恙,不因遭受雨水的冲刷与狂风的肆虐而流失,还会在初夏时节撑起一片青绿滋润赶山人的眼眸。在秋天,还会毫不吝啬得撑起满树的玛瑙一样红灿灿的果实 ,让游山的人或赶山的人采食。因为生存环境恶劣,山枣树的果实非常的薄,入口之后却分外酸甜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如今,已经不见了采石头的人,只有哲学废弃了的石塘坑与蔓延着的山枣树,默默无闻守着这片枝条下的土地。

    这正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感动人心的生命。由此,我想到了上世纪满腔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如廖晓东、马志耘一样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想到了为着梦想与追求、尊严与公义无私无畏的张清义,或许,他们的身上也有着山枣树一样的坚韧的生存在贫瘠土地上的生命本色相同的特质。
    这些年来,我没有忘记山枣树,就因为他们的顽强生命与坚韧的生活态度。多少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廖晓东、马志耘、张清义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像极了我家乡山野上密密麻麻的山枣树,虽然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坚韧着自己的风骨,坦然面对风雨,热爱着自己得以生存的土地,还会在生命之秋奉献出自己仅存的果实……

                                                2018年7月27日,国培基地

 作者简介
       黄秀峰:《中国草根》杂志社社长、大型纪实文学《沃土》执行总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一个喜欢用文字袒露人性与人生悲喜的诗人。

 

저작권자 © 동북아신문 무단전재 및 재배포 금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