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全国首届沂蒙精神兰田文学奖”(散文二等奖)

 
 
    马彦: 笔名枫叶(竹林),韩籍华人,定居韩国京畿道。在韩同胞文人协会理事、《中国草根》特约副总编、凤凰诗社副秘书长、国际城市文学学会理事等。诗文刊发国内外报刊杂志,著有长篇小说《跨国婚姻》。曾获得“全国首届沂蒙精神兰田文学奖”“全国首届运河散文金帆奖”韩国“雪原文学奖”等。                      革命老区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起抗日英雄的故事。那些英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村里的村民。
    母亲小时候居住的村庄叫段村,是个距离县城约十公里的普通村庄。虽然它不是革命根据地,发生在村里的抗日故事并不少,村里曾经是打击日本鬼子的战场,也是支援革命建设,无私援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红色老区。
    日本人来村里侵略的时候,母亲只有六七岁年纪,经常与她的姐姐和弟弟在院子玩耍的时候,被一声声狗叫声夹杂着阵阵枪声吓得惊慌失措。姥爷姥娘扔下手里的活儿,赶紧带着他们分别躲藏起来,一伙人钻进院子中央的柴火垛里,一伙人藏进屋前黑洞洞的地窖里,全家人不能都躲藏在一起。
    随着附近的村庄烟火弥漫,鸡犬不宁的声音越来越近,肩上扛着枪,枪上带着明晃晃刺刀的日本鬼子队伍,不久就会大摇大摆、气势汹汹地闯进村来,鬼子们个个像饿狼扑食,饥不择食地从街边抓来母鸡,点上火便烤着吃。
    母亲说,那些日本鬼子们最怕热,因为正值炎热酷暑的三伏天,山东平原出奇的热,平日里,只要出门,火炉似的高温能把人热晕过去。母亲曾亲眼看到,鬼子们个个光着白胖白胖的身子,浑身上下近乎一丝不挂,只在腰间和腚沟处系一条白布,总算遮住了丑。他们坐在村民院子里用井水冲澡,扇扇子乘凉。
    好好的祖国大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着勤劳、善良的老百姓,岂能容忍你个小日本来欺负我们!
    村里人真有胆大的。就在那次扫荡中,整理队伍的时侯,鬼子头儿发现队伍里丢了一个军人,他们搜遍了全村每个角落也没找到,把鬼子头儿气得乱发脾气,在街上“哇哩哇啦”跺着脚乱叫。于是,鬼子起了疑心!开始报复村民,变得更加疯狂地在村里肆意杀人放火,胡作非为,抢东西、抢人......
    那个杀死鬼子的村民,趁着夜路的掩护,逃跑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在队伍中当了大官。
    距离母亲家不远处有座庙,当地人称为“烈士祠”,是解放后镇政府为纪念打击日本鬼子而牺牲的无数抗战英雄修建的,大部分烈士没有留下姓名。镇政府在每年“八一”建军节到来时,都要在庙前搞纪念活动,告慰英雄们的在天之灵,缅怀先烈们不畏流血牺牲,为解放全中国无私献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两年前是我最后一次回故乡,为了亲眼见证母亲讲的故事,舅家的老三陪同我一起来到离他家不远的烈士祠(也称寺庙),恰巧那天不开放。站在浅灰色的砖墙外,可以清晰地看到烈士祠周围有重新修过的痕迹,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来舅家路过的那个破旧的烈士祠已不复存在;眼前的烈士祠气魄雄伟,正门两侧的石雕狮子,两眼虎视眈眈,威风凛凛,象征着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从小吃着故乡的煎饼,喝着故乡的井水长大的我,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是魂已经深深留在了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曾经无数次梦回故乡,无数次留恋和往返于故乡这片深情的土地!我为自己是老区人民的后代而骄傲而自豪,为出生在这块光荣的黑土地而无限荣耀。
    舅家有三个儿子,都已结婚成家。老大夫妻二人除了承包村里的土地外,还在镇上经营五金交电生意,去年,为了让独生子上班方便,在青州市内给儿子购买了商品房,他们的后代从此不再是农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已经缩得很短很短,几乎只存在生活习惯的不同。
    老二在乡镇医院工作,是名乡村医生,他有个争气的女儿,今年刚考进南方一所著名学府,正在读硕士研究生,是全村学历最高的人,成为他们夫妻的骄傲。
    老三是村里蔬菜运输专业户,这几年,他把运输挣来的钱用于投资置地,成了乡镇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老三早已不是小时候那个瘦弱的身材,如今的他黑胖的脸庞泛着红光,一双大而机敏的眼睛,一张能言善辩的薄嘴唇,腋下时常夹个鼓鼓的黑色皮包,挺着圆圆的啤酒肚,一幅财大气粗的老板模样。
    走进老三家大门,见我是陌生人,他们家的鸡鸭狗冲着我齐鸣起来,好像在向我示威,好不热闹,老三赶忙上前阻止。偌大一个农家大院摆满了大小各式车辆,有崭新的灰色小轿车、四轮大货车、三轮电动车,还有两轮摩托车和自行车。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母亲带我来舅家串门,老三在院子里用弹弓打鸟,我过去劝他不要打鸟,要保护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但他不听劝,我俩还吵了一架,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
    近年来,党的农村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各乡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老区人民改变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他们依靠地处平原大地的优势,利用便捷的信息资源,大部分村民在承包地里建起蔬菜大棚,好像在一夜之间,一座座菜棚子变成了摇钱树,家家户户靠着它走上了富裕之路。
    出于好奇,我跟着老三的大货车,一路颠簸来到位于村北头的一家菜农大棚里收集蔬菜。车刚停稳,两个装卸工首先跳下车,揭开塑料门,钻进了菜棚,这是一家种植茄子的蔬菜专业户。
    我第一次参观蔬菜大棚。一股使人难以接受的热浪扑面而来,尽管是凉爽的四月份天气,下到棚里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就被密不通风的高温热得我汗流浃背,头晕、迷糊。年轻的女主人看我进来,热情地跟我打过招呼后,继续忙着摘茄子去了。她的脚下已经堆了一大堆新采摘的茄子,圆滚滚的紫茄子犹如充满气体的大气球,新鲜水灵,正等待装箱工来包装呢。
    面前,一笼笼茄枝枝繁叶茂,深紫色的叶子向上张扬着,茄架比人还高出需多。
    老三介绍说,一个长一百米,宽五十米的蔬菜大棚,正常情况下,每年能收入约七八万人民币。大棚的种植并不是一帆风顺,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科学知识,除了定期给蔬菜浇水、施肥、杀虫、喷药外,必须使棚内保持适宜的温度,要及时给棚内通风换气,促使蔬菜快速生长发育,达到速战速决,短平快,见成效的目的。
    女主人手拿剪刀,一边弯腰不停地忙着剪茄子,一边身有体会地说道:“养大棚就像养孩子一样,需要精心照顾,细心呵护,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管棚里多么酷热,起早贪黑,每天都要蹲在里面忙个没完没了。吃尽苦中苦,才有甜中甜;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当看到果实累累结满枝头的时候,成功和收获就在眼前。女主人抑制不住内心丰收的喜悦,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踏实,那样甜美!
    在家乡,许多村民依靠科学种植和养殖发了家,致了富;富了自己小家,也富强了国家。不大的村里,拥有小汽车的已经超过七八户人家,他们会挣钱,也舍得花钱,农闲季节,一家人开车去城里或旅游胜地休闲、度假,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要潇洒!
    村里街头巷尾,再也看不到过去土路的影子,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车子陷进泥里推不出来的尴尬事了。规划后的村庄,一座座新建的房屋整整齐齐,路边绿树成荫,住宅区绿化得井然有序。不少村民家里安装了空调,可以轻松躲过夏天火烧火燎似的煎熬了。
    当我再次见到舅舅时,他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太阳落山前,三个儿子陆续来到舅家,舅端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水,吸了口香烟,和蔼地对我说:“小青啊,晚饭咱们不在家里吃,一会儿大家一起到外面饭馆吃去!吃完饭后,去你大哥家休息吧,他家地方最宽敞!”
    老二随声说道:“让妹妹去俺家住吧!俺家也有地方住啊!”
    老三也急了:“就让姐姐住咱家吧!”
    “你愿意在谁家住都行,他们哥仨随便你挑!”说完,我的亲舅“哈哈”地大笑起来。
    “客随主便,就按舅说得做吧!”我看着舅,爽快地答道。
    坐在一旁的哥仨也跟着“嘿嘿”地傻笑起来,却在暗中较着劲儿。
    村里人都羡慕舅家这三个孝顺儿子,都是他教子有方的结果。
    ......在故乡这片充满希望和神奇的土地上,在这片曾洒下抗日烈士献血,贡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的土地上,只要有心人,依然能听到歌颂和赞美抗日英雄的真实故事。
    岁月如歌,人生易老,往事如烟! 
 

 

저작권자 © 동북아신문 무단전재 및 재배포 금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