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서울=동북아신문] 아래 글은 2018년 6월 <인민문학>에 발표된 정봉숙이 쓴 르포(보고문학)이다.  현재 연변작가협회 상무부주석, 연변민족문학원 원장으로 있는 그는  연변대 법대, 법학 석사학위를 졸업하였으며, 중국작가협회 회원, 중국작협 9기 전위회(全委会) 위원, 정협 연변주 13기 위원회 상무위원으로 활동중에 있다. 주로 산문, 소소설 창작 및 조역한역(朝译汉翻译)에 종사해온 그는 선후하여 인민문학, 인민일보, 문예보, 미문(美文), 민족문학, 길림일보, 연변일보, 천지소소설(天池小小说) 등 수십 개의 신문에 작품들을 발표하였다. 또 중국 조선족 문학으로 하여금 중국 주류문단으로 진출해서 조선족 문학의 정수를 널리 알리고, 그 영향력을 확장시키기 위해 선봉에 서서 중국문단과의  끈끈한 네트워크를 만들어가고 있다.  

▲ 郑风淑简历: 郑风淑,女,朝鲜族。毕业于延边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九届全委会委员,政协延边州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延边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延边民族文学院院长。从事散文、小小说创作及朝译汉翻译,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美文》、《民族文学》、《吉林日报》、《延边日报》、《天池小小说》等数十家报刊。

 

 

金达莱映红山岗

 

郑 风 淑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红心振双翼 延边正起飞。”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句,也是延边朝鲜族自州作为东满抗日重要根据地、无数抗日志士血染延边大地的真实写照。

巍巍的长白山东麓,山水相依、群山环抱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然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仿佛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北边陲。金春燮,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人。

十余年,金春燮的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历经二万多公里路的跋涉,心血和汗水浸透了走过的土地,寻访出一段段革命英烈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十余年,他似蜡烛燃烧自己,点亮一盏盏心灯,照亮人们重走红色抗联之路,为传递红色基因耗尽心血;

十余年,他勤俭自律、安于清贫,自筹和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投入资金一千三百余万元,在金达莱开满的山岗上建起了一座座抗战烈士纪念碑,告慰先烈地下英灵,在后世人们心中筑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血色金达莱

 

“快!老金书记,您必须得去延边医院住院了,马上就给你办转院手续,太危险了!”医生心急如焚地告诫;

“求求你!老金!你不为你自己,也得为我和孩子们想想啊!听医生的,咱得赶紧住院,不能再拖了,啊?”老伴儿边拿袖子抹着眼泪,边摇着老金的胳膊颤声劝着;

“阿爸基,您再不听劝我立马就买机票回家,工作我也不要了,扛也要把您扛到医院!”儿子急眼了,电话那头粗声喊着。

“阿爸基呀,阿爸基,阿爸基!呜――呜――呜――”电话那头的女儿已经泣不成声;

“金主任,您就安心住院治病,工地有我们呢!”同事在一旁帮着腔。

此时,躺在门诊病床上的金春燮,脸色泛着暗黄,两边腮帮子塌进去,瘦得脱了相。平时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被没了力气的眼皮半遮着,他好奇,那么薄薄的一层皮,咋能似千斤重。他努力地睁了睁眼,看了看围在床边的几个人,软软地说:“别大惊小怪的,没啥事。不就是丙肝儿吗?听你们的,我一定配合治疗。可,工地到了关键时期,缺不得我呀!”他舔了舔干枯的嘴唇,喘了口气,“我肯定每天都照打干扰素,晚上让老伴儿给我打就行,我没那么‘软蛋’,结实着呢!”

就这样,金春燮“赖”在工地上,不肯住院,条件是每天晚上乖乖让老伴儿打干扰素,治疗复发的丙肝病。他实在是放心不下正在为童长荣烈士立纪念碑的工地啊!

 

1

 

为烈士立纪念碑,缘起关工委。

二00五年四月,金春燮刚当上关工委主任的时候,还真不知道这是干啥的岗位。到了岗位上,他既来之,则安之,悉心研究起来。各级关工委的主要任务是以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目标,广泛动员和组织离退休老同志,特别是那些长期在党、政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和各行各业的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老战士(简称“五老”)等 ,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和普及科技等方面的教育。

嘿,这下他可是看出了门道儿,这是让“五老”发挥余热,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哪!关工委虽然不是在职的职能部门,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无“权”也无“利”,要开展工作万事得求人。可是,这个工作在金春燮的眼里是多么有意义啊:革命传统不能丢,老同志的任务就是要给下一代传好“接力棒”哟!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为党、为青少年成长做点事儿,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儿,再苦再累,也要把工作干好。接下来呢他认真地想了又想,要想搞好爱国主义教育,自己得首先了解汪清的红色历史,这对于年近六十的他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那年他从县委副书记的岗位上,服从组织安排调整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本来是准备接人大主任的,可干了几年,组织上为了安排年轻干部,却要求五十五岁的他提前退休。五十七岁又让他当县关工委主任。

这下可在县委大院炸开了锅,说啥的都有:“这老金是犯错误了,还是咋的?”,

“关工委是啥岗位啊,没职没权的闲职,说穿了就是‘孩子王’”!

“人家都是官越当越大,这老金是越活越憋屈!”

“啧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有县委副书记在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

要说金春燮一点想法没有,那纯是扯蛋。他也有点委屈,但是,这点委屈和党的事业比起来,什么都不算。他觉得党的干部,就得听党指挥。

他对找他谈话的那位百般抱歉的领导,很干脆地回答:“没有问题,我这就退休,办手续!”

“真的,老金,你不用再考虑考虑?”

“不用,就这么办!没什么价钱好讲的!”

“老金,你真是好样儿的!”

二0一六年七月二十一日,由中央电视台、光明网联合主办的全国“核心价值观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第四十三场走进延边,在延边电视台演播厅直播。金春燮脱稿讲五十分钟,受到主办单位和网友的好评。

时任吉林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庄严紧紧握住金春燮的手说:“你为宣传延边做了很大贡献,我们向你表示感谢。你能从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提前五年退下来,实在了不起!现在有的干部,就是让他提前半年离岗,都不干哪!”

他就是这么个朝鲜族“有刚”的汉子!

如今到了关工委主任岗位上的金春燮,对怎么干这活儿,开始也摸不清个子午卯酉。可他那老黄牛的倔劲儿又上来了。啥事儿他都不愿意糊弄,啥事儿他都要坚持到底,不

达目的决不罢休 !

想当年,金春燮当兵时,曾三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最后一次才入上党的事儿,一直被战友们传为“奇谭”。那是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从小就向往穿上军装过军营生活的金春燮,如愿以偿当上了兵,他被分到延边某边境口岸做朝语汉语翻译。之前“文革”一开始的时候,边境口岸的翻译人员都遣散了。边防无小事,事事通中央。口岸上一条狗越境了,都要通过“外交”途径送回去或送回来。口岸急需翻译,他的朝语和汉语都不错,正好发挥了他的特长。入伍半年后,

部队根据他的表现,推荐他火线入党。

他虽然做梦都想着进步,渴望加入党组织,可他又一琢磨,觉得自己不能为了入党,向党隐瞒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骗取一张“党票”,那不是他的性格,做啥事都要亮堂堂、坦荡荡。他是个“实称”人儿,干啥都“叫真儿”、认“死理儿”,眼里揉不得沙子。他主动找到指导员,坦白了自己哥哥蹲监狱的事情。原来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的二哥,分到南京海洋研究所工作,因随单位领导几次出访朝鲜当过翻译,“文革”时期被打成“朝鲜修正主义特务”,关进了长春铁西监狱。指导员也是个朝鲜族,十分清楚金春燮的现实表现,也理解他对组织上的坦诚和老实,考虑再三,还是先让

他填了表报到团党委再说。结果不出所料,团党委政审没通过。

这在当时,可是“硬伤”。换了别人,早“缴枪不干”了,可是他不!

他主动向组织上提出,自己存在出身问题,更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要求到炊事班做饭、喂猪,还承包了整个连队打扫厕所的活儿。整天乐呵呵的金春燮愿意帮助战友,抢着干部队里最脏最累的活儿,从不挑三捡四。后来,一直

到他退伍,连队里打扫厕所的活儿他全都给包了。

过了半年,金春燮又一次填表提出入党申请。新兵连四个排,一百五、六十号人,他是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加上他能吃苦,热情上进,乐于助人,按理说够条件。可这次,又是因为哥哥的问题,上级把入党申请表给退了回来。

组织上没有接受他入党,他不但没气馁,反而更积极主动地脏活累活抢着干。后来,他当上了班长。一九七三年七月,全团选十个班长到当时的延边军分区集训,打算培训结束全部提拔成排长。人家那九个都是党员,唯独他是“非党同志”。

培训后回连队,他第三次申请入党。这下连教导员都乐了:“又来了?”

“嗯,又来了!”

“你有‘硬伤’,还坚持要入党?”

“对,一定,入党了就是党的人,用行动弥补伤痕!”

一九七三年九月三十日,金秋收获的季节,金春燮收获了他的信仰之光!

他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党旗宣了誓。

金春燮就是这么个人,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每每回忆起自己入党的经历,金春燮觉得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就仿佛是一次又一次接受组织考验和洗礼一般,每一次都使自己的思想更加升华,心中的目标更加明确。这些从侧面上也不难看出,金春燮这人的内心纯净、追求执著,用老百姓的话讲,是个十足的“犟眼子”。

2

 

上任关工委主任伊始,金春燮就开始泡图书馆查找和搜集资料,潜心研究起汪清的抗战史。汪清县是抗战时期东满地区党的指挥中心。他和同事们挨着个统计,在抗战时期,抗日将士英勇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生命,长眠在了汪清的土地上,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

可是他发现,很多孩子不了解历史,英烈就在身边,很多孩子却不知道。这其中,有二十七岁就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英勇献身的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有被敌人残忍杀害的中共汪清县委书记金相和,还有以自杀表达和平意愿并给游击队留下大量子弹的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

问起身边的孩子们,他们对于这些烈士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也没什么感情,更不用谈学习和继承了。这些现实让他揪心,更让他惊觉,革命传统、红色记忆必须要得以传承,红色基因必须要根植在孩子的心灵里,烈士们的事迹、奉献精神必须要让孩子了然于心,内化于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的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仅仅是书本里的铅字,必须要有让孩子们和所有人能够身临其境、能够感同身受,既要直观,又要生动,还要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找什么载体呢?

金春燮是一个老兵,曾在部队里摸爬滚打,曾在军营里历练成长,身上奔流着战士的红色血液,思想凝结着战士的理想信念,尤其对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浴血奋斗的那些战友们,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为中国革命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如今幸福和谐的生活,理应受到后代的缅怀和敬仰!

汪清源于满语(女真语),本音“旺钦”,意思为“堡垒”。正因为这里青山绿水的天然屏障,一九三二年,以童长荣为首的中共东满特委机关从延吉县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转移到汪清县马村,与中共汪清县委,联合反日山林队、抗日救国军等抗日力量,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协同作战,浴血牺牲,建立和巩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东满抗战的一支坚定的有生力量。

在抗战时期,汪清县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了105次战斗,有603名英烈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在了这片热土上。密林深处留下了177处抗战遗址。

这些英雄的事迹感天地、泣鬼神,也深深牵动着金春燮的心。

他想到给我们的下一代传好红色基因的“接力棒”,这个“接力棒”在哪里?他想到了,一要为革命英烈树碑,二要为革命英烈立传。而汪清乃至延边的抗战英烈中,影响最大、贡献最为突出的就是童长荣烈士。

金春燮了解到,童长荣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曾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等职务。“九一八”事变后,童长荣来到东满地区,担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北方大地依然天寒地冻,北风掠过陡峭的岩石,掠过干硬的树梢,发出刺耳的呼啸声,在汪清县境内的一次反日寇“讨伐”战斗中,童长荣和战士们一样衣衫褴褛、忍饥受冻,为掩护群众身负重伤,与朝鲜族女战士崔今淑一起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七岁。后来战士们找到他们,用树皮将烈士的遗体包裹后,安葬在密营附近。翻阅这些资料的过程中,金春燮那颗铁打的心也不住地颤抖,泪水一次次地涌出眼眶。

二十七岁啊!如朝露一般鲜活的生命呀,如夏花一样灿烂的青春呀,就这样消失在异乡冰冷的山林里!

一定要找到英雄墓地去祭拜!金春燮止不住内心的疼痛和叹息,到汪清县东光镇庙沟村抗战遗址,初次瞻仰童长荣墓。他至今也忘不了,初见烈士墓的失落:荒郊野外,杂草覆盖的小土包,四周散落着三四十块拳头大的石头,仔细辨认才发现墓碑是一个仅有半米来高的小木牌。

时值深秋,北风瑟瑟,干枯的树叶在风中飘零,更增加了金春燮内心无比的失落和悲凉。他不禁脸发烧,深感愧对眼前地下早已化作泥土的烈士之魂:我们中国人包括朝鲜族,是最讲究仁义礼智信的,有供奉礼敬先辈的优良传统,这么慢怠英雄,太不应该了。回到家他更加心绪难平:童长荣是我党高级将领,献出了那么年轻的宝贵生命,竟然连一个像样的烈士碑都没有。

金春燮是一个老兵,更懂得战友牺牲的悲壮和价值。那些抗战将士在战争年代,转战在深山密林之中,冒严寒、踏积雪,衣不暖体、食不果腹,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长期卓绝的斗争,他们为汪清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幸福安宁,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延边金达莱!

绝不能让革命英烈流血又流泪!

金春燮掩面沉思,我们这一代人再不传递三十年代极其艰难的东北抗战历史,这段历史将会断档,我们的后代就会忘记历史、忘记英烈,话说重一些,他们就成了背信弃义的“行尸走肉”。革命英烈是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和国家坚挺的信念脊梁!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先烈留下的遗迹。我们不仅要为汪清土地上献身的民族英雄童长荣建墓立碑,还要筹建烈士陵园,要让后代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

这是精忠报国之士应该得的礼遇!

为这,就是拼上自己的老命,也值!

为童长荣烈士立碑建墓,刚开始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有的专家学者,提出童长荣到东满地区领导抗日斗争,曾经犯过清理民生团扩大化的错误,背后批评金春燮不应该张罗为童长荣建陵园。他听到了,不禁悲愤交加,然而,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收集铁一般的佐证资料,让英雄立得住,立得永久。

金春燮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再次理清了童长荣的革命线索,充分了解到:童长荣生于一九零七年,字斓华,安徽省枞阳县人。一九二一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被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二年参加领导安庆青年学生反对军阀政府腐败统治的示威大游行。一九二五年春组织安庆学生声援五卅反帝斗争,七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从日本回到上海,一九三零年二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一九三一年三月调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同年十一月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一九三四年在汪清县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春燮硬是抠出了“铁证”:党中央在一九三五年发布的“八一宣言”中称童长荣为“民族英雄”。二零一四年九月一日,童长荣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三百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位列第八位,是我党在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金春燮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已确定无疑证实了,童长荣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金春燮他找到质疑者,耐心解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人,对于英雄,更不能把他放在神坛上供起来,或拿着放大镜去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英雄也是人,也有其成长规律,也会犯错误、走弯路,都是在所难免。只要大方向和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就应该树!”

也有一些人责难,更有人指着他的鼻子骂,说:“你一个朝鲜族,为个汉族人立碑树传,图名图利,还是图别的?”他拍案而起,“我是朝鲜族不假,在我眼里,英雄不分什么族,他是汉族,我更理直气壮,说明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金春燮旗帜鲜明,只要是革命烈士,就要为他们树碑立传。他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童长荣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为延边、为汪清这片土地献出了年仅二十七岁的宝贵生命,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拍拍胸脯、扪心自问,自己这个朝鲜族老干部,是出于民族大义,为汉族英雄唱赞歌举红旗,绝对没错儿!

▲ 중국문련주석이며 중국작가협회 주석 테에닝(铁凝, 오른쪽)과 함께

  

3

 

筹建陵园、立碑塑像,没钱寸步难行。金春燮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筹措资金。汪清是国家重点扶助的贫困县,修建纪念碑,最难的是缺资金,他不想给党委和政府出难题,决定自筹。

可是比缺资金更难的,是难以跨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角色的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太大。自己当过县委副书记,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似乎一下变得无职无权,又无资金,要豁出老脸去“化缘”,真得有勇气!关工委算他两个人,一年的经费只有一人一万块。粗略地算了一下,建个碑至少得三十万。这可是笔不小的钱,就得放下架子一点一点去筹。

当今社会跟人借钱都难,跟人要钱更是天下第一难事。可他一想起童长荣烈士残损的墓,想起烈士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就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事迹,自己的心灵就会受到一次冲击,在英雄面前感觉自己太渺小。他心痛,他觉得自己没什么架子可放不下的,没什么脸面可顾及的。于是他开始跑机关、找企业,见老部下,会老朋友,一个个单位、一家家民营企业去筹集资金。金春燮先找自己老伴儿,把老两口存的“过河钱儿”都拿了出来,然后到处跑苦口婆心,宣传英烈事迹,要求捐款捐物。

他说:“三千五千不算少,一万两万不算多!”

他说:“我替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六百多位烈士谢谢你们了!”

他说:“烈士为我们吃苦,打仗,守护疆土,都是父母生、爹娘养的心头肉啊,咱们咋忍心让他们这些孩子们就躺在深山老林里,不管不问啊!”

他说:“咱朝鲜族,自己的亲人去世了,每逢清明节、中秋节也要去扫墓祭奠哪!那些长眠在汪清大地的英烈就是咱们的亲人!

这是他每次去筹钱时说得最多的“车轱辘”话。

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硬是把省吃俭用积攒的四万多元钱捐了出来。

后来,他们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上了三十万。

筹钱难,花钱就格外仔细。拿着“化缘”来的钱,金春燮精打细算。为了省钱,虽然他从来没学过建筑,纪念碑的设计、施工,硬着头皮都自己干。既当设计师,又做施工人,事事亲力亲为。设计童长荣烈士的半身雕像时,他花费了好长时间。这个难题日夜萦绕在他脑海里,他这人就是有个“怪癖”:如果有啥事儿没有解决,没有落地,他就会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直到他有次路过北京王府井,看到了百货大楼前全国劳模张秉贵的雕像,才有了灵感,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了节省设计费,他用土办法来设计童长荣的半身雕像。他找来旧报纸,凑成和实际雕塑一样大的平面图来找直观感觉。雕塑底座上“童长荣”三个字要多大,都是在墙上贴旧报纸,一点点比量着定下来的。生怕自己没有尺寸的概念,就用笨方法。为了省钱,设计之后的建筑施工也颇费周折,金春燮和附近村民苦干了一天,好不容易建成了童长荣墓,没想到第二天就塌了。他请教专家,人家分析说,墓里填充的应该是干土,你们填充的是湿漉漉的沙子,本身有重量往外胀,时间一长,墓就会胀开后倒塌。童长荣墓的外围石材每一个拼接处,至今还有一个小豁口,是因为那时实在是不懂怎么修墓,其实不应该买方形石材,拼接起来不严实,买梯形的石材才能正好对上牙。   

金春燮过过苦日子,也熬过穷日子,最知道省吃俭用的“妙招儿”:手里的资金是七拼八凑化缘而来,十分有限,他掂量来、掂量去,咋也得多修几块纪念碑。

苦不苦?那还用说,相当地苦。可是他不怕。他这辈子就是吃苦走过来的。

金春燮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最能吃的就是“苦”。

一九二六年,金春燮的父母随着朝鲜半岛迁徙的人群,从韩国的庆尚北道永川郡背着背篓,光着脚板走到了延边,定居在了汪清县的蛤蟆塘,靠给地主打工度日。他们先后生了七个子女,其中三个不到十岁就夭折了。后因生活太困难,举家奔到了牡丹江地区的林口县朱家沟,一九四七年十月,金春燮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一九六八年二月,金春燮在牡丹江市朝鲜族高中毕业,投奔亲属到汪清定居。二十二岁的金春燮刚到汪清时,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加上父母年迈,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挤在九平方米、借来的仓库里,全靠金春燮打零工赚点钱,勉强过日子。街道居委会的一位好心大妈,看到金春燮实在可怜,也十分喜欢这个日子虽过得穷,但是见人有礼貌、乐意帮助左邻右舍的朝鲜族小伙子,出面把他安排到了县农机厂,在翻砂车间当工人。

他一生都难忘,翻砂工的活儿又苦又脏又累,整天和型砂打交道。他干活儿时带着厚厚的白纱布口罩也无济于事,一天下来鼻孔全是黑的,干完活洗手洗好几遍也还是脏的。一千多度的铁水飞溅,常常把他的汗衫儿打成“筛子”,每天汗水成溜儿地淌,到了晚上,身上都能晰出盐粉来,白花花的,拿手指抹一下用舌尖舔,都是咸滋滋的。可就是这活儿,金春燮也从不知道啥叫苦和累,干得踏踏实实的,心里还特别感激那位大妈,是居委会安置了他,给自己安排了这么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起码全家人的饭碗有了着落,让他们全家有饭吃了,这怎能不让他知足、不让他感恩呢?他把自己的感激之情全都转化成工作上任劳任怨、积极向上的动力。

当时,原汪清县委书记金承玉被打成全县第一号“走资派”,下放到厂里劳动改造,和金春燮在一个车间劳动。一些工人无知,随意欺侮金承玉,金春燮不管怎么说是念过高中的“老三届”、是有见地的年轻人,看在眼里,常常替老人打抱不平,在生活上、劳动中悉心照顾老书记,闲暇时陪着他聊天儿,听他讲一些革命道理,还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他打心眼儿里觉着金书记是正直善良的人,懂得那么多他所不懂的知识,说话和蔼可亲,从不摆什么“架子”。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样的人能是个“坏蛋”,也绝不会是什么“反革命”、什么“走资派”,他固执地认为老书记总有一天会平反,他坚信国家总有一天会变得有秩序的,不会一直这么黑白颠倒、动乱闹哄下去。

当时,翻砂车间有三十多名年轻人,金春燮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处处表现出类拔萃。他是厂里“学毛著(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辅导员”,也是义务宣传报道员。他将车间的一块小黑板利用起来,利用休息时间义务办黑板报,写字画画儿,拳打脚踢,把个黑板报办得红红火火的,成了厂里的一块重要宣传阵地。有工友问他:“小金,你成天忙来忙去的,咋就不知道累呢!”金春燮笑笑,没有回答,可他心里清楚得很,那时候,他每月工资三十九块,父母不能干活没有收入,哥哥又蹲着监狱,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靠他这份儿收入,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除了吃饱肚子,还缘于自己骨子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火一样的热情。

他知道,日子苦不苦,全看你咋过。

 

                         4

 

能吃苦的习惯,真地帮到了金春燮!

他带着人到几百公里外的蛟河天岗,与加工石材企业老板讨价还价。他一般是当天来回,饿了在车上就白开水吃个面包。当年烈士牺牲或者战斗的地方,大多在山沟里,把烈士墓碑选在那儿是最合适的,可也带来交通不便的困难。雇工人要花相当一笔钱,为了省下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金春燮和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就“雇”起了自己,好在他当兵时干过泥瓦匠的活儿,几位同志就动起手来自己干。

那些年,金春燮好象除了手扶拖拉机,啥车都坐过,走了那么多的山路,有时坐着没有减震设施的车,颠簸得骨头都快散架儿了的感觉。他和同事们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冷饭,渴了就用手捧着山泉水喝,累了,在车里或草地上就地打个盹儿。同事们看到老领导和他们一样甘愿吃苦受累,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的,都一心想着早日把烈士的墓碑立起来。

和金春燮一起共事多年的关工委副主任崔锦哲,回忆起那次进山历险记,至今后背都直冒冷汗。一天他们在山里干完活,坐铲车顺着山路往回走。可那山路特别窄,也很难走,往左边看是陡峭的山崖,往右边看是石头随时能滚落下来的山坡。铲车车体宽、轱辘大,中途为躲避对面开过来的车,车轱辘压塌了外侧的路基,差一点就翻下了山沟。现在想起来,当年要是翻下去了,这两把老骨头当不住就“交待”在山沟里了,真的就“永垂不朽”了。

二零一零年初,长时间的奔波和劳动,使金春燮丙肝病加重了,丙肝病就怕劳累和操心。有人说,忙得都没时间生病,他可不就是呢,实在没时间生病。他白天上工地,晚上回家让老伴儿给他打针,就这样,老伴儿又学了新技能--注射。打抗干扰素,副作用相当地大,每次打完针,金春燮就会食欲减退、浑身瘙痒、头发大把大把掉。最受不了的是全身奇痒无比,让他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那时,他一闻到油腥味就想吐,吃不下饭,下不了床……。有人问他:“你是不是不要命了?”他就说,当年童长荣和那些战士们处在人类生命的极限,那么艰苦的岁月里,经受了战火纷飞、严寒酷暑最惨烈的考验,年纪轻轻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烈士相比,自己的病简直不值得一提。

就这样他咬牙挺过了十三个月,打了六十七针干扰素,瘦了二十多斤,却没有影响一天工期。二零一零年的国庆长假七天,他是在建设童长荣烈士陵园的工地上与农民工摸爬滚打度过的。汪清县委离退休党总支书记张财说:“他打抗干扰素的钱相当于他两年的工资,我让他向组织上提一提,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的事情不能麻烦组织。”

在社会各界、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好心人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下,终于在二零一一年六月,建成童长荣烈士陵园。童长荣烈士陵园面积二百七十平方米。按金春燮的说法,这象征着童长荣把二十七岁的年轻生命献给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童长荣烈士生平碑”和“中共东满特委简介碑”长三百二十一厘米,象征童长荣烈士于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壮烈牺牲。童长荣半身雕塑高二十四厘米,象征着他二十四岁到东满担任特委书记,陵园甬道长二十七米,象征二十七万汪清各族人民永远缅怀童长荣烈士的丰功伟绩。

这些年,金春燮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烈士陵园,这个地方也倾注了他的心血和全部的爱心,印着他无数的脚印和奔波的身影。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每次来到这些纪念碑跟前,他都会深情地用手摸一摸,每一寸的石碑似乎都带着他和同事们建碑时的体温,浸透着他们的汗水,更凝结着他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每次在介绍陵园时,他都如数家珍,张口就能说出每个建筑的尺寸,每一个部分蕴含的意义和纪念价值。他每次站在那里介绍陵园和烈士的事迹,都是他最有精气神的时刻,脸庞闪亮、双眼放光、溢满豪迈之情。我敢说,没有一个解说员,能像金春燮这般记忆纯熟,这般充满深情,这般掏心掏肺,因为,这是他心血铸就的啊!这里的每一寸土、每一棵草都是带着温度和记忆的啊!

“纪念碑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有灵魂的。它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伟大追求。”十年间,金春燮不仅把越来越多的纪念碑立在先烈当年浴血奋战的土地上,更是把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烈士的敬仰刻进了人们的心里。他想让人们记住,在汪清这片土地上,融入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抢救和还原这段历史,不是对童长荣个人的事情,而是对历史负责的信念和态度。  

“每一位先烈的事迹都值得竖碑铭记”!

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时任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张安顺和州直系统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到陵园出席了竣工仪式。已七十六岁的烈士养女童承瑛在子女的陪同下,从安徽枞阳县来到陵园参加竣工仪式。她对金春燮说:感谢汪清人民,感谢你为我父亲建设陵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你呢!

二零一三年,汪清县政府投资二百多万元,对童长荣烈士陵园进行扩建,修建了童长荣烈士纪念碑和童长荣纪念馆,成为比较完美的陵园,鲜花、松柏簇拥,庄严肃穆。

 

肝胆照英魂

 

从县城的汪清北街出发,沿着村道,行驶近二十五公里,就到了著名的“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在这里,金春燮已经立了二十五座纪念碑。

在金春燮看来,有两座碑与众不同,它们与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相关联:第一座碑是日本共产党内和左派群众家喻户晓的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牺牲地遗址碑,另一座碑是汪清县烈士陵园内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1

 

伊田助男是日本关东军间岛辎重队队员、日本共产党员。为了坚持正义,反对日本侵华战争,一九三三年三月末,伊田助男把装在汽车里的十万发子弹留给我抗日游击队并留下一封信,饮弹自尽。现在,每年都会有中日友好人士到伊田助男的牺牲地祭奠。二零零九年七月,金春燮开始为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牺牲地遗址立碑。可牺牲地遗址所在地早已划拨给了当地农民,为保住这块地,金春燮就去找村民协商,村民起先一听说是给日本人立碑,头摇得都跟拨浪鼓似的,群情激愤,大家七嘴八舌地“骂”金春燮和同事们是“叛徒”,眼看着立碑这事儿就要“泡汤”。

一筹莫展的金春燮回到家,深夜睡不着觉,想起了当年。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如春潮涌动,如火如荼。胆大心细、敢作敢为的金春燮做了两件“出格”的“大”事儿。

金春燮从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调到县里,当上了文化局长。这“跨界”任职,也难不倒他。他时常想着怎样将汪清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推向更高的平台。在吉林省文化系统开展的民间艺术展演中,金春燮大胆地提出将朝鲜族传统剧目《春香传》与风靡吉林的“二人传”结合起来。这一“出格”的想法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

“你懂艺术吗?这么高雅和俗气的东西混在一起,让人笑掉大牙!”有人公开站出来。

“呵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种文化相融合,才能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享受!”金春燮固执也是出了名的。

于是,在全省二人传转新剧目大赛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春香传》,只见演员们穿着朝鲜族服装,上演着朝鲜族剧情,唱腔却是二人传的,这别开生面的编排和演出,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当年一举拿下冠军。

解散文工团,金春燮仿佛是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汪清县的文工团成立于建国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延边地区较有名气。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150多名演职人员、行政管理及后勤闲杂人员的文工团,实行行政差额支持,总支出的百分之六十靠财政拨款,百分之四十得自己解决。当时的演员队伍老化,设施设备落后,已远远无法满足演艺需要,更无法养活团里那么多的人员,眼见着文工团越走越没戏,大家怨声载道。县委政府也是一提文工团就头疼,成了老大难的“鸡肋”。金春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苦苦思索,他找到了时任副县长、主管文化工作的领导王晓东,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解散文工团。

王晓东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

“老金,你疯了还是咋地?自己往马蜂窝上捅?不怕团里人吃了你?!”

“不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嘛!捅马蜂窝,我准备了面罩,我又黑又瘦的老头子,他们啃不动我!”接着一五一十汇报了自己的全盘计划。

听完,王县长一拍大腿:“春燮,真有你的!你这局长够胆量!政府支持你的改革意见!”

后报请省文化厅批准,顺利地实施了这项改革。没有一人上访。

省文化厅在批件上写着:“汪清走在了全省表演团体改革的前列,敢于创新,带了个好头儿!”敢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胆儿大心细勇于担当的主儿!

这次,还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第二天,金春燮回到单位,把伊田助男的遗书连夜印刷了几十份,拿着,找村民作动员。

村东头的老朴头说“你这是咋啦?咋寻思给日本鬼子立碑哪?他们对咱朝鲜人多狠,你都忘了,这帮狗东西是咋欺负咱的?”

他解释:“伊田助男是日本人,不假。可是他却不是杀害咱同胞的侵略者。他同情咱哪!”

八十多岁的崔阿迈指着金春燮的鼻子,骂:“你这忘本的家伙,小日本祸害咱多少女子啊,俺亲眼看过他们干那畜生都不如的勾当!提起小日本咱朝鲜人都想扒了他们的皮!立碑,呸!”

他理解阿迈,咽了口唾沫,说:“阿迈啊,这小日本不一样啊,他为了不和那些坏日本鬼子一起欺负咱,都自杀了哟!拿自己的命来敲打那些坏蛋哪!”

村长老全看金春燮也不容易,告诉他,还是不要抱希望了,村民们和其他延边人一样,恨透了日本鬼子。金春燮把复印的传单递给村长:“伊田助男为了正义,用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把十万发子弹送给了咱游击队,这是啥意思?就是不想让鬼子打咱们啊!自己开枪自杀,还证明不了他的清白吗?”

后来,村长帮着金春燮挨家挨户发传单,做工作,最终,村民被打动了,大伙儿同意保留那块地。施工时,村里的青壮年们还都自发地拿着家伙事儿(劳动工具),义务帮助金春燮干活。

金春燮说:“建伊田助男的遗址碑就是为了证明两点,一是日本人面对这些铁证,无法否认侵华历史;二是广大日本人民还是爱好和平的。”

纪念碑是立起来了。金春燮还想为伊田助男立半身塑像。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遇到了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直到现在,金春燮还奔走在路上,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寻找伊田助男的亲人,争取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立雕像。

无私者无畏。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不厌其烦地解释: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光荣殉职,是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的共产主义战士。伊田助男是日本人,但他不是入侵中国的侵略者,而是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英勇就义的革命者,也应是值得我们纪念和铭记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他塑像,也是为了警示后人,侵略永远是被世界所唾弃的丑恶行径,爱好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跨越国境和种族的。

    不能让无名烈士“无名”。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红军兵分两路,利刃一般插向日本关东军腹地。经过六天浴血奋战, 二千一百多名苏联红军为解放汪清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其中五十五名苏联红军烈士遗体,集中埋葬在汪清镇南山脚下一个山坡上。由于苏联红军烈士没有留下名字,金春燮在墓碑上刻下金黄色的大字:“苏联红军无名烈士碑”。在这座墓碑下长眠着支援中国抗战的五十五名苏联红军,当人们来到这里,看着这座墓碑,读着墓志铭,都会为之动容和慨叹,也会受到很直接的爱国主义、维护人类和平的国际主义教育,显得特别厚重而意义深远。“东北抗战,是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没有国界。在这片土地上为抗战牺牲的每一位先烈的事迹都值得竖碑铭记。”金春燮说,“碑立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就保住了。”

十多年,七十七块纪念碑,让抗日英烈的业绩和精神得以刻石铭记,而金春燮立碑的艰辛与付出也为人们所敬佩。而他这位老共产党员、老军人、老干部不求名、不求利,离岗不离职,听从组织招唤和时代需要,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以超常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尊重和挖掘红色历史、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致力于精心培养下一代,为世人铭记历史、敬仰先烈,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这些石碑早已超越了物质,成为指引人们精神和灵魂的永恒座标及时代火炬!同时向世人昭示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追求。金春燮的感人事迹及其反射的精神境界,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中、在道德滑坡的境况里,显得是那么纯粹和闪耀,足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2

 

 金春燮不仅要为烈士树碑,还要为烈士立传,他要把烈士的事迹载入汪清的史册,他觉得这是他这个老革命的使命和责任。他又投入了新的工作---找寻烈士后代,书写英雄事迹,告慰烈士英魂,铭记英雄伟绩。

要给英雄写碑文、建纪念馆,就得了解英雄的生平。金春燮翻阅了县里党史资料,发现童长荣曾在多个省市县担任过领导职务,想要收集整理其生平事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再困难也得完成,要让人们都记住英雄的事迹。”带着这个念头,金春燮踏上了探寻之旅。他先去了长春的东北三省沦陷纪念馆、伪满皇宫,紧接着去了童长荣的出生地安徽省枞阳县,找到了童长荣烈士的养女童承英。他白天与童承英老人对话,晚上就连夜把记录的笔记整理出来。

    童长荣曾担任过上海市沪中区委书记,金春燮就辗转去了上海。到达上海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为节省费用,他花了两个多小时找了一家小旅馆,等到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时,已是夜里十一点钟。第二天,金春燮找到了上海党史研究室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又陆续去了合肥、南京、天津、大连等八个城市,行程达二万多公里。在历次寻找中,金春燮最得意的收获就是找到了童长荣的小学老师之子。这位老先生提供了当年父亲奖励童长荣的一块歙砚,成为现在童长荣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回到汪清后,金春燮与两位作家一起,写作出《民族英雄童长荣》一书。金春燮说:“我不想让历史在我们这代断了茬,更不想让抗联烈士变成‘无名烈士’。走点路不算什么,能把烈士的事迹传下去,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汪清县第二任县委书记金相和是金春燮不辞辛劳苦苦查寻的第二个人。他了解到,金相和在斗与日寇艰苦斗争中,被俘。一九三一年二月五日 ,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金相和在四方山下壮烈牺牲,时年三十岁。凶残的敌人为了压制日益高涨的抗日烽火,用铡刀铡下金相和和韩永浩的头颅,挂在村中心的榆树上示众。金春燮多次寻找当时的幸存者。多方打听找到了韩日善老人,当时七岁,是亲眼目睹悬挂金相和头颅现场的唯一生存者。他对金春燮说“因为现场太恐怖,不堪入目,我是躲在大人的身后看见树上悬挂的金相和和韩永浩头颅的。”他带着金春燮去找金相和的墓碑,是人工水泥建的,四周都很荒凉。金春燮了解到,当时日军是站在一块石头上垫着脚,用铡刀残忍地铡下两位烈士的头颅的。他坚持在行刑地附近仔细寻找,在离村子五、六里地的地方,找到了那块垫脚石,将它作为日军罪行的铁证放在金相和烈士纪念碑旁边。中央组织部有一位领导到后村村了解到金相和牺牲的情况后,充满悲情地说:据我们了解,金相和烈士是中国少数民族县委书记中,第一位牺牲得如此惨烈的书记。后来,金春燮找到了烈士的次孙金吉松,深入了解烈士的有关情况。二零一三年和二零一七年,汪清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投资一百多万元,扩建金相和烈士纪念碑,重新安葬烈士遗骨,修建烈士半身雕塑,竖立烈士生平碑,钢挂原来的烈士碑,并使纪念碑占地面积由二百平米扩建为四百平米,建成金相和烈士陵园。

 

3

 

朝鲜族女战士金锦女是金春燮查寻的第三位抗日烈士。要给她建碑,就要查阅资料、走访她的亲人,要论证她英勇献身事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使这个碑立得住,立得长远、经得起推敲。他走访了依兰镇的九龙村、春兴村等地,找当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一一进行拜访、询问。又是一番波折,他打听到了烈士的亲妹妹---金锦淑老人,依然健在,据说是在延吉市的铁南社区居住。可是,金春燮寻迹找到了铁南社区,一查,叫金锦淑的人特别多。他记得有人说过,金锦淑即便是活着,也应该是八十岁左右的耄耋老人了。他求助派出所,打电脑一查,最后终于找到了金锦淑老人,详细地了解了烈士生前的事迹。金锦女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三位哥哥、两位姐姐分别在农民协会、妇女会、青年团、少先队和儿童团参加各种抗日活动。一九三三年初,年仅十一岁的金锦女怀着坚决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毅然离开家乡,一步行一百多华里,历经艰难险阻,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一九三三年四月,日军对东满地区的大“讨伐”中,金锦女一家六口人(祖父母、父亲、二哥、三哥、二姐)被日军杀害。她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一九三四年初,她把党组织的机密文件秘密送到腰营沟根据地后,返回小汪清抗日根据地的路上不幸被捕。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为保守机密,她守口如瓶,最后被日寇活活打死。牺牲时,还是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女,连一个墓碑都没留下。

二零零九年,金春燮为金锦女立了碑,二零一五年,又在金锦女纪念碑旁立了烈士的半身雕塑。金锦女的外甥女韩英应金春燮之邀,前来参加在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举行的“汪清县隆重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会”。她所握着金春燮的手动情地说:“感谢汪清县关工委,我大姨已经牺牲七十多年,你们还没有忘记她,建纪念碑、立雕塑,我们才能有地方永远纪念她!”

汪清抗战历史中,共发生了十九次有记载的惨案。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发生的“小汪清惨案”,日本“讨伐队”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五十天时间共杀害了一千多号人。当日本讨伐队追过来时,共产党员姜春花与八十多名抗日军民紧急躲避到山后。当时姜春花怀里抱着一岁半的女儿。为了八十多名抗日军民的生命安全,她把乳头塞进了孩子的嘴里,紧紧抱住孩子,不让孩子哭出声,才没有被日本鬼子发现。当日军讨伐队离开时,由于时间过久,致使孩子在亲生母亲的怀抱里窒息死亡。一九九零年,延边州委组织部与延边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电视剧《母亲的怀抱》就是以姜春花为原形的。

姜春花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金春燮在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小汪清惨案纪念碑”旁边,为英雄母亲姜春花立了半身雕塑。已年近古稀的姜春花小女儿徐金福抚摸着栩栩如生的母亲半身雕塑,含着热泪对金春燮说:“没想到县关工委为我母亲立雕塑,母亲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全家,传承抗战精神,建设美好家园。”

    一九三五年的元宵节夜晚,日本讨伐队为消灭我抗日力量,实行“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把好端端的四道河子村变成一片火海,全村人没有一人幸免。第二天闻讯赶来的群众在废墟里找到八个奄奄一息的小孩。让金春燮难忘的是,他找到了罗子沟镇“四道河子惨案”唯一的幸存者、今年八十七岁的赵月珍,她是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的历史见证人。她为金春燮编写《汪清英烈传》提供了详实的四道河子惨案经过。

    在金春燮的努力下,汪清县目前形成了两条红色教育路线:一条是离汪清二十五公里的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那里建有小汪清惨案纪念碑、东满特委当时的医院水井被服厂印刷厂等遗址;另一条是从大兴沟镇通往罗子沟的红色教育路线。这里有腰营沟和罗子沟两个抗日根据地遗址。

    为让后人了解东北抗联斗争的艰苦卓绝,亲身体验抗联战士们的“家”,金春燮在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的核心区,长二十公里、宽十公里的地带,复建了八个密营,还原了当时抗联战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密营是当时部队休整、粮食供给、伤员疗养和后勤保障都需要的场所。每个密营大约三、四十平方的样子,它是由原木累成的小木屋,当时也叫“木克楞”,里面只有一个破旧的行军灶和一张干草铺的土炕。东北冬季漫长而寒冷,许多战士和衣睡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现在,当人们来到密营,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当年的情景,使人们受到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

 

▲ 2019년 5월 31일 인민일보에 실린 김춘섭의 사적(사진 캡쳐) 

 

 

传递红基因

 

1

 

清晨,四邻五舍最先亮起的那盏灯,在蒙蒙的晨霭中,似启明星,发着晶莹的光,看上去是那么温暖,又是那么清晰。那是金春燮书房里的灯光,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雷打不动地每天准时三点半,都是第一个亮起的。

他坐在桌前,熟练地打开电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说起电脑操作,当初刚接触时,他这个老革命可是个啥也不懂的新手,可是要与现代社会接轨,提高工作效率,还非得过了这关不可。别看他当年年过六旬,却是天生不服输,干啥都有股子“拼劲”。他开始学电脑打字,起初真的很费劲儿,打拼音分不清平卷舌,敲了半天键盘打不出一个字,人家年轻人打十个字的功夫,他连三个字都打不上。他认准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小时,天天练习,后来终于可以自如打字了。这些年,他每年都写一本书,得益于他学会了电脑打字,否则让他手写在纸上爬格子,指不定得猴年马月呢!      

他触电(接触电脑)后,尝到了“甜头儿”,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二零一二年清明节,金春燮突发奇想,建一个汪清英烈网来缅怀烈士,还可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世人都了解汪清红色的记忆,那该多有意义啊!儿子是搞计算机的,在北京工作,金春燮搬救兵,让儿子火速回家,一定要让他帮这个忙。儿子深知老爸的脾气,他想干的事儿谁也拦不住。于是儿子特意从千里之外的北京赶回汪清,在家整整呆了三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建成了汪清英烈网。二零一二年四月,“白山黑水中华魂——汪清英烈网”上线运行。这是吉林省第一家县级(关工委)运营的 “英烈网”。接下来金春燮一边学习电脑技术,一边开始查阅大量资料,将收集到的革命烈士、抗战历史事件等图片和二十多位英烈的事迹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英烈网”开设了人物传略、历史惨案、纪念视频等多个栏目,然后他又向儿子讨教网管技能,学会网站的日常维护。而维护和更新网站,成了金春燮每晚的“必修课”。常常是晚上八点多,刚从山里立碑回来的金春燮,匆匆吃了几口饭,便马上来到电脑前,熟练地打开“汪清英烈网”的后台软件,查看网站当天的浏览量。如今网站已运行六年,其中三次遭到黑客攻击,都自己处理掉了,从侧面也足以见汪清英烈网的社会影响力。

现在他每天都能在网站的后台看到,日点击量超过七百多人次。这个县级的红色网站,有二十几个国家,包括中国香港地区的网友均有流览记录。他力争做到活动消息不过夜,及时更新,可以直接上传中国关工委网站,成为免检单位。二零一六年和二零一七年在吉林省关工委年末总结大会上,金春燮曾两次介绍汪清县关工委宣传工作和网站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二零一七年在中国关工委宣传工作会议上,省关工委介绍了汪清英烈网事迹。如今,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英烈网”3个字,首页就会出现“汪清英烈网”,网站每天的点击率都在百次以上,还有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二十余个国家的网民浏览过网站内容,成为金春燮引以为荣的“红色名片”。

金春燮说:“我虽然老了,但宣传英烈革命精神的思想不能老。”他成了实打实的老干部、新“网虫”。随着汪清英烈网在互联网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延边及汪清的红色抗战历史得以广泛传播,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对于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热爱和平的良好形象有着深远意义。

 

2

 

说起金春燮的事迹,随着他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在各类媒体上的宣传,逐渐广为人知。二零一四年,他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同年,荣获全国老有所有先进典型,二零一五年,被评为吉林省弘扬抗战精神楷模,同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称号,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二零一六年,被授予吉林省优秀党员标兵,同年被授予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还获得了全国最美“五老”等,三十多项荣誉给予他,他感觉身上沉甸甸的,也觉得这些荣誉的取得,少不得身边人,特别是自己家人的默默理解和支持。有歌词唱道,“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金春燮说,三分之二的功劳都归功于同事和家人们。

他背后及身边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他的老伴儿蔡英海当年嫁给他以后,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背后支撑着他,陪伴着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石碑。

说来话长,当年金春燮能娶到漂亮姑娘蔡英海,可着实因为他骨子里不服输的冲劲。

那时候,石岘造纸厂在延边是个国营大厂子。一下安排了七十多个部队复员兵。这些年轻的单身汉住集体宿舍,晚上没事干的家伙们,闲得没事儿爱聚在一起,喝廉价的散装山东地瓜酒,这种酒是拿水勾兑的,酒精含量也忒低,这帮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个人能喝上五、六斤,喝多了就扯淡、吹牛。言语间,说是汪清林业局有一位蔡姓姑娘,脸蛋漂亮、身材匀称,家庭出身和工作都好,所以很高傲,众多小伙子追求,看都不看一眼。

生来不服输的金春燮一听,激起了强烈好奇心,已经二十七、八岁的他决心试试。经多方打听,把蔡姑娘侦查了个“底儿掉”:芳名蔡英海,汪清林业局蓄木场检尺员,年龄比自己小四岁,正合适。 他发挥自己“一不怕烦、二不怕丑”的刚劲儿、勇往直前的冲劲儿和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拼劲儿,提笔写下一封“情书”,与其说是情书,不如说是直白的爱情“宣战书”,用单位写总结计划经验材料的口气,先是自报家门,紧接着便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特别强调自己高中毕业、当过兵、是共产党员,现在当着人民教师等等,写的都是自己的长项,巧妙忽略了自己的长相身高等“劣势”条件,直接提出要求建立恋爱关系。

信寄出后,他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漫长地等待。

也许是金春燮的坦率真诚,也许是流畅的文笔、漂亮的字迹,也或许是小伙子“闪耀”的经历打动了姑娘的芳心---要知道,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军人、党员、教师,这些在当时都是姑娘小伙儿谈恋爱足够吸引人的条件呢,并且是“杠杠的硬件”!过些天,忐忑不安的他,竟接到了姑娘的回信。从传达室拿着信一口气跑回宿舍,他止不住心脏狂跳,颤抖着手拆开信封,打开信笺,映入眼帘的头一行字是娟秀的笔体:亲爱的金春燮同志。啥?他揉了揉眼睛,又仔细看了一遍。开头就是“亲爱的”,嘿!这肯定是有门儿啊!

接下来鸿雁传书,确立了恋爱关系的两人,感动了起初反对的女方父母,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期间发生了一个当时觉着有趣、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小插曲”:没想到这位英海姑娘也是个积极上进、要求进步的人儿,正值申请入党的时候,由于石岘离汪清县城几十公里,计划结婚登记那天由于单位检尺任务重,要求进步的姑娘不好开口请假,不能到石岘领结婚证。金春燮自己错过了这天,也将会忙得脚打后脑勺的,登记不知得拖到猴年马月。

这可咋办呢?任何事情都不愿意拖拉、任何困难也难不倒的金春燮,觉着自己的婚姻大事一刻也耽误不得。他想了个主意,打算请自己单位同一个教研组的一位年轻女同事来冒名顶替,和自己去登记。当年,没有实行身份证管理,也不像现在还需要夫妇俩的证明照,那时,只要有姑娘和小伙子两个单位婚姻登记介绍信,就可以办理结婚登记,盖上民政局的公章就算了事。没成想,那女同事也可能因为非常了解金春燮的为人,厚道、朴实,竟欣然答应替人家的未婚妻去办结婚登记。接下来,金春燮带着那个戴口罩的“假冒”未婚妻,顺利地登了记。特定的年代有特定的事儿,这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吧,才能有如此戏剧化的“戏码”上演:居然有为了工作舍不得请假去结婚登记的姑娘,居然有为了按时登记,请单位同事假冒自己的未婚妻去登记的小伙儿,也居然有为了情谊去顶替人家未婚妻的女同事,甘愿陪着男同事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新婚的金春燮为了和妻子团聚,与别人对调,调回了汪清柴油机厂,后又到政工科当干事。由于他工作积极努力,兢兢业业,文笔又相当不错,连连在《延边日报》上发表新闻报道,经常得到厂里领导的表扬。也许现在的人听了难以相信,他到现在也不清楚,当时是谁当的伯乐,先后把他调到劳动局、人事局工作。后经县委组织部选拔到县委党校参加了全县青年干部培训班,这也是“文革”后第一批干部培训班。培训六个月后,他没有回到本单位、在班里第一个被直接提拔到汪清县大兴沟镇任党委副书记。

回忆起当年,金春燮当大兴沟镇党委副书记时,家里已经两个孩子,自己年轻气盛,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没法照顾家里,时常当“甩手掌柜”的,养育一双儿女和所有家务活,则全都落在了妻子身上。东北的大冬天冰天雪地,妻子骑着自行车,前边横梁上驮着儿子,身后背着姑娘去上班,却是一天都没有耽误过工作。金春燮的老伴儿一直在保险公司从事会计工作,从没有因为丈夫当官儿,想着换个轻闲自在、收入高点儿的工作。有一次,老伴儿实在忍不住和金春燮叨咕了一句:“XX领导的夫人早就都办了中级职称了,就我还是个初级呢!”金春燮听了,立马皱起了眉头,说:“你是个初中毕业生,有工资就不错了。我给你走后门弄个假文凭,评上个中级职称也不是办不了,可是我那样做了,就会在人面前抬不起头,心里也总觉着做了给党抹黑的事儿,亏得慌,还是老老实实地当你的会计,拿着你现在的工资,踏实一些!”老伴儿被抢白了一顿,也挺不是滋味的,回了句:“人家也就是说说有那样的人而已,也没说让你走后门儿啊,看把你急的!”一起过了将近四十多年的日子,老伴儿心里非常理解这个一向“老古板”的丈夫。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金春燮家里采访,看到他的家实在太吃惊了,问:“您一个县委书记的家,咋现在还铺着地板革呢?哪有人家还用地板革呀,早就淘汰啦!您这里是林区,您又是领导,您就开口说一句话,林业局不就马上能给铺上地板吗?”金春燮回答说:“地板革有啥不好的,好擦还得劲儿。有啥坏处吗?”

金春燮是吉林省的廉政典型,他常说,这离不开老伴儿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爱人不支持自己,成天在耳边唠唠叨叨的,和人家攀比,追求享受,老扯后腿儿,他也会受不了,也干不了啥工作。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老伴儿个性非常低调,善解人意。当年筹钱建烈士碑缺钱的时候,和老伴儿提,她二话不说便垫钱给他,多则二万、三万,少则万八千的,都是从家里的积蓄里往外掏。十多年来,自己没白天没黑夜地往山里跑、出门儿,很少在家陪伴她,她也从无怨言。只要金春燮在家,她便变着花样儿给他做好吃的,增加营养。特别是他六十岁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老伴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是她每天必看节目,给他当私人“保健医”,现在都成了半拉大夫了。他能支撑到今天,自己家里的这位“贤内助”功不可没。

 

3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如今已愈古稀之年的金春燮,壮志未酬不服老,依然每天忙忙碌碌地朝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健步行进。他的人生价值,就是在不断思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增加深度和厚度的。回顾他这一生的工作经历,关键词就是:干啥爱啥,干啥钻啥,干啥像啥。

按金春燮的话讲,他这一辈子心怀感恩,知足常乐,不求名不求利,只想着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眼前的工作。也许组织上就看重他这种朴实、踏实的作风,所以他在别人眼里,“仕途”一直很“顺”,但恰恰没有看到他,常常比别人付出成倍的心血和汗水。

一九八四年十月,白雪覆盖的田埂上。

一群干部模样的人正匆匆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突然,一位年轻人直挺挺地向后倒下,不敢动一下,只见豆大汗珠滚落他的额头,北方严寒天气,不一会他贴身的衣服竟被汗水湿透了。

这可吓坏了随行的村干部们。有人喊着:“金书记、金书记,这是咋啦?”“快活动活动,动不了可坏了!”此时的金春燮,脑子乱轰轰的,刚刚走访农户时,七嘴八舌的声音一齐搅活着。

 “啥?!单干?咱乡下人种了一辈子庄稼,还头一回听说要把田割成块,自个儿种自个儿的呢,别扯那王犊子!”

“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几十年,让俺们一夜回到‘资本主义,没门儿!”

“俺们干得好好的,集体劳动,挣着工分,好不容易吃饱饭了,又说啥‘包干’,你们城里来的干部,懂个屁,瞎折腾啥啊?”

村民们要么七嘴八舌地闹腾,要么家家大门紧闭。

农村第二次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施行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农民们都习惯了集体生产,挣工分,不能一下子接受。农村“三老”--老贫农、老党员、老村干部起初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也有的持不同意见。州、县都派驻了工作组到乡里,上级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坚决按时保质落实到位。面临“下挤上压”,金春燮当时年仅三十岁,加上农村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也没见过这剑拔驽张的阵仗啊!好在他天生一副倔脾气,“骨头”越硬越敢“啃”。

二年中,他没有睡过一天的好觉,一个村接一个村地走,带领乡干部、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做动员,磨破了嘴皮子、跑断了腿儿。终于积劳成疾,在农田里倒了下去。他患上了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到了无法走路的地步。县委派吉普车,把他送到了医院。

   一九八五年三月,艰苦的乡镇工作令金春燮积劳成疾,得了严重坐骨神经痛,被组织安排到县文化局当局长。说实在的,他心里也直打怵,没接触过文化工作,也知道文化人有个性,都有一技之长,谁都不服谁。都说文化和体育队伍不好带,人家自己有能耐,有的人也根本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可是,他从一参加工作,就有股子钻劲儿,肯于研究问题,也非常想干点实事儿。他忘不了县委王庆彬书记的殷切希望和叮咛,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局长干好。他潜心研究,利用休息时间翻阅档案资料,不懂就问身边人,抽空去走访、调查研究,和文化工作者促膝谈心,虚心听取老文化人的意见,梳理出来了较为清晰的思路:汪清县地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文化历史悠久、基础厚实,应在原有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的水平,同时突出朝鲜族特色,将群众文化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朝鲜族民族文化上。

金春燮了解到,自一九四九年汪清县组建第一支象帽舞表演队开始,一九五四年农乐舞作为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搬上了舞台。百草沟镇是朝鲜族集中的乡镇,很多群众都有跳朝鲜族农乐舞的基础,他决定从百草沟镇农乐舞入手,培养骨干,成立农民农乐舞表演队伍,把朝鲜族农乐舞推向全国舞台,让这出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使朝鲜族民间舞蹈在中国群众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席之地,让我们的后人继续传承和发展农乐舞,绵延不断。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有了心动,他习惯于立即付诸行动。在乡镇抓朝鲜族民间舞蹈,直接面临经费短缺、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谈何容易!可他从来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脾气,也有一股撞了南墙也不轻易回头的勇气,看准一件事儿,必须得干出个名堂来。他几乎把自己工作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投入到抓民族文化上,往往在百草沟镇一呆就是连着三四天。他亲自坐镇指挥,让机关干部沉下基层,大搞调查研究,组织群众演员座谈,请延边歌舞团的专家来指导,协调财政资金加大资金投入,硬是把百草沟镇农乐舞挖掘、整理、提炼出来,加以扶持,使之形成规模,成为汪清县及至延边州极具民族特色、代表朝鲜族独特农耕文化的舞蹈形式。他把百草沟镇农乐舞骨干、农民小伙子金明春请到县里,并协调有关部门,为其解决户口和住房,让他负责在全县普及农乐舞。他在任期间,为农乐舞的保护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使这一朝鲜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并发扬光大。

一九八六年,在北京“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农乐舞《欢乐》荣获特别奖;一九八八年八月,由金春燮策划和组织百草沟镇“首届农民文化周”,千人舞蹈队表演大型农乐舞,引起了全省文艺界的轰动;一九八八年十月,百草沟镇农乐舞表演队,应邀代表吉林省参加在昆明举行的全国首届广场民间舞蹈比赛,荣获优秀奖;一九八九年九月,百草沟镇农乐舞表演队,应邀代表吉林省参加国庆之夜天安门广场演出,和中国第二届艺术节闭幕演出,荣获特别奖。

二00六年五月二十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乐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00九年九月三十日,农乐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唯一舞蹈类项目,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汪清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乐舞之乡”这些荣誉的背后,也凝聚着金春燮在任期间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心血汗水,毫不夸张地说,他对朝鲜族农乐舞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位名至实归的民族文化保护者和传承人,在这一点上功不可没。

   金春燮另外的闪光点,就是在工作中肯于琢磨,善于创新,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走心”。他当文化局长期间抓的另一件事儿,就是建好图书馆。他认为,依托图书馆,建好“农家书屋”,为农民送图书是一方面,认认真真地办好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刊物,为“三农”服务,为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各种各样的农业信息,把文化送到农户,是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经过金春燮的努力,硬是把“死工作”给做“活”了,“农家书屋”成了全省的典型经验,全省图书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汪清召开,他自己撰写经验材料发言。人们惊异于一个朝鲜族干部,能够抑扬顿错、富于感染力地用汉语进行大会发言,相当流利。谁能知道,台上这二十分钟,花费了他台下多少年的积累和沉淀,每天他都学习揣摩,想方设法,突破常规,开拓进取,多为农民办实事和好事。功夫不负有心人,汪清县图书馆于一九八八年八月,首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荣获奖牌和一台流动图书车。这台车价值七万,在当时已经算是“豪车”了。这一次,他去接受奖励,到武汉提车,别提多美了,这是他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儿。车提回来了,在整个儿汪清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知道,这车关键不在其商品价值,而是可以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社会价值。

金春燮说,自己的成长道路和生活,虽然坎坷不平,但自己觉得很满足。从吃百家饭长大、连饭都吃不饱的少年,到工厂当工人,为人实称、苦干,得以推荐当兵,当上人民教师,成长为国家干部,他觉得自己得到的已经很多很多,理应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培养自己成长的部队和地方各级党组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党和社会。

 

▲ "연변에는 산마다 열사비요 산마다 진달래"란 말이 있듯, 진달래는 연변과 조선족의 상징으로 알려지고 있다.

 

4

 

金春燮怀揣着一个梦想,就是要在视、听、感、读等全方位多维度,把汪清打造成一个红色历史教育基地,要让汪清以外更多的青少年和热爱和平的人们,踏上延边汪清的土地,能够通过瞻仰烈士墓碑、参观红色历史展馆,翻阅红色书籍,听红色故事,受到更多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受到心灵的荡涤,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金春燮想把红色基因传得更多更广更远!

 十多年来,金春燮就是这么以超常的毅力和耐久的恒心,他先后编写了《不朽的丰碑》、《汪清红色记忆》、《闪光的足迹》、《战斗在白山黑水》等十八本、一百多万字的红色乡土历史教材,其中《红色记忆》、《不朽的丰碑》、《汪清美丽的传说》、《汪清移民史》已正式成为职业学校旅游班的教材。策划并组织拍摄了《不朽的丰碑》、《民族英雄童长荣》、《抗日将领朴吉松》等六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片,义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八十余场、听众多达十二万四千人次,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十余年来金春燮用满腔热忱做关心留守儿童和贫困生资助事业。他通过各种渠道共筹措引进二百五十多万元助学金,资助了一千七百多名贫困生,使他们能够继续求学,追寻自己的梦想。他还设法解决了十五名贫困学生的户籍,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零一四年六月的一天,金春燮意外地接到了吉林省委党校副校长周知民的电话,邀请他为党校学员上一堂党课。原来,金春燮年初被评为第十一届“感动吉林”人物,担任评委的周知民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随后,省委党校大礼堂一堂生动的党课,让金春燮的名字连同他的红色教育基地,深深嵌入了二百余名厅处级干部学员的头脑中,也吸引了党校领导的目光。三个月后,吉林省委党校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作为省委党校的教学点之一,在县委党校举行“吉林省委党校党性锻炼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从此后,省委党校已连续四年,每年安排三百多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到汪清开展“重走抗战路,坚定理想信念”活动。

“离开了岗位,更贴近了对故乡热土的深情;卸下了官职,却担起了更加神圣的使命。尊重历史,滋养精神家园;教育新人,树立红色丰碑。”为了更加广泛地传承英烈精神,金春燮还深入中小学校、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义务开展宣传教育。

金春燮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春天”,把英烈的故事播撒在“春天”的泥土里,必将迎来一个个盛开的花季和一个个丰收的金秋。于是,这个白山黑水的“播种人”,一年四季都在不知疲倦地“耕耘”着……

那年暮春,金春燮第一次走进汪清县第一中学授课,就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强烈反响。“一九三三年,十一岁的金锦女全家六口被日寇残忍杀害,她一个人步行一百余里参加抗日……一九三四年初,她在传送情报返回途中被日军抓获,为保守党的秘密,活活被敌人打死,年仅十二岁!”课堂上,金春燮图文并用、声情并茂地还原历史,听得台下的老师和学生神情凝重,潸然泪下,肃然无声。

为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真实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金春燮组织开展了“红色乡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策划组织了三百多场宣讲。不仅如此,金春燮还把课堂从校园搬到抗战遗址现场。看着山沟里低矮昏暗、四面漏风的座座遗址,听着一桩桩曾经发生再现地的惨烈战斗和感人故事,一批批中小学生在现场参观教学中,逐渐开始学会铭记抗战历史,学会感悟抗战精神,也学会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授课的过程中,金春燮也曾遇到过不愉快的经历。一次在童长荣烈士碑前,给某大学的师生重走抗联路社会实践团讲课时,大部分人都能认真听讲,期间也有个别交头接耳、打手机、开小会的老师和同学。他讲着讲着,感觉很痛心,在这种环境下,仍然有青年人公然不敬英雄。他也没有顾及什么脸面,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说:“不是我倚老卖老,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在太阳底下给你们讲课,至少也得尊重我的劳动吧?你们这么做,配得上人民教师的称号吗?理想信念教育是全民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应该升华,灵魂更应该接受洗礼。”金春燮经过这一次,更加坚定了讲好抗联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作为县关工委主任,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深感对青少年进行红色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金春燮忙着被请去作大大小小的报告,除了在汪清、延边本地的中小学及延边大学外,在省内的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已做六十余场报告。就在刚刚过去的 二零一八年五月十六日,他被请到长春工业大学,给大学生做了一场题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报告,这场一个多小时的报告,被大学生们六次热情洋溢的掌声打断,在场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春风化雨的灵魂净化。被当代大学生认同,被九零后的孩子们所接受和欢迎,说明他们听进去了,入脑入心了。这对金春燮来说,是莫大的欣慰。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当即决定,把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作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聘请金春燮为“客座教授”。

 

5

 

    金春燮觉得,名人的题词,不仅会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也会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它的社会效应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永恒。贺敬之堪称文学泰斗,也是红色革命家。他写的歌剧《白毛女》、《南泥湾》等名扬大江南北。如果汪清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能够再请他老人家题一回词,那会给延边带来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想到就要做到,尽管他也在心里说自己一个小小县城的关工委主任,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他就是有股顶着困难上的劲头儿。他通过多方协调努力,几番周折,终于得以见到了贺敬之老先生,当他倾听了金春燮一行人的来意和认真说明后,老人欣然题词:“汪清抗日烽火,燎原东满大地”,这是金春燮苦思冥想出来的句子,没想到得到贺老的充分肯定,挥笔题写。他先后呈请池浩田上将题词《东满抗战历史纪念馆》和《长荣广场》,呈请原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为李兆麟将军夫人、汪清籍朝鲜族抗联女战士金伯文故居题词《金伯文故居》。

金春燮千方百计地搜集和利用好红色资源。他通过查阅资料和大量的走访,了解到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李兆麟的夫人金伯文是朝鲜族,出生在汪清县蛤蟆塘后河村。他在县老促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复建了金伯文故居。他先后搜集到了金伯文的二十几幅珍贵照片,挂在故居的四面墙上。他找来了辽宁省社科院一位尚姓研究员撰写的《李兆麟传》。他了解到一九五一年三月四日,毛泽东同志接见金伯文的新闻报导,登过《人民日报》。他听说廊坊有个卖旧报纸的公司,便让儿子在网上帮他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到底找到了当天的报纸买了下来,放入金伯文故居之内,增添了历史真实感。

二零一七年十月八日,在金春燮与县邮政公司共同策划并联系相关部门,在童长荣烈士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安徽枞阳、上海、河南、天津、大连、延吉、汪清等七座城市加上延边大学,异地同时成功举办了纪念童长荣烈士诞辰一百一十周年邮票首发式,在延边大学举行的首发式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第一批纪念邮票被师生们抢购一空,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为了发行纪念邮票在全国宣传童长荣烈士事迹,金春燮不知花费了多少经历。一个县级的关工委主任与邮政公司共同策划,跨全国七个城市异地同时举行纪念邮票首发式,其协调的琐事和难度非常之大,在外行人看来,会认为是很简单的事儿,但为此,金春燮整整奔波了半年多的时间,其中的苦衷和委屈,旁观者是体会不到的。

 这些年,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多方努力下,建了五个纪念馆,即“汪清县抗日战争纪念馆”、“汪清百年历史纪念馆”、“民族团结教育馆”、“理想信念教育馆”和“复兴地区侵华日军罪证馆”。特别是“复兴地区侵华日军罪证馆”为全国首家乡镇级纪念馆,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历史资料记载:日军在东三省掠夺了一百五十万立方米的优质红松,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汪清的。日军经营的复兴地区十里坪是当时亚洲第二大的木材加工厂。罪证馆里的这些惊人数字,使广大参观者们认清了落后就要挨打、国富民强是硬道理,激发他们铭记历史、牢记使命,跟着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建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插曲。二零一三年,一位王姓女士找到金春燮,对他说:“我姐姐很钦佩您,想把一批抗战遗物交给您,分文不取。”王女士的姐姐康存香也是汪清籍人,有二百余件价值上百万元的抗联时期的珍贵文物锁在老家的仓库里。看到金春燮的“汪清英烈网”后十分感动,打算给这些文物找一个更合适的“家”。二零一四年七月,金春燮从王女士手里郑重接过了二百多件抗战文物。如何将这些珍贵文物展示给世人,也了却王女士热心捐赠文物的心愿。金春燮萌生了建抗战纪念馆的想法。他联系汪清档案馆,借用了一层办公楼,带着几位同事顶着酷暑起早贪黑自己搞起了装修,二零一四年九月十六日,“汪清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金春燮为纪念馆提笔撰写解说词,还当起了讲解员,一笔一笔记录着来纪念馆参观的人数。纪念馆开馆至今,来此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已达二万七千余人次。 金春燮说,像康存香这样的汪清老百姓、像档案局这么支持传承红色基因宣传活动的机关单位越来越多,他们就像当年支持抗联将士一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最让金春燮欣慰的是,有一次他坐出租车,人家司机认出了他,说一生就敬佩他这样的人,下车说啥也不收打车钱。还是金春燮硬是把钱从车门缝给塞了进去。下了车他还觉着心里暖暖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还有什么奖赏能比得上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啊!“金主任,你退休后比在职时还忙啊!”这是金春燮常听到的一句话。听了这话,他总是笑笑说:“我的身子骨还行,再说,闲着也心慌。我是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但只要能弘扬抗战精神,再累,我都乐意。”

6

 

自二零一七年九月份开始,金春燮便开始构想在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内建设“东满抗战历史长廊”,用31块自然石,计划将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大事件与同期汪清抗战史实结合起来,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他苦思冥想,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忽然有一天,他在河床里看见了大青石,瞬间开启了思路。对呀!汪清的许多河床都有这种岁月冲刷出来的大青石,平整而圆润,还有一种天然的沧桑感,要是能把这些大青石立在长廊之上,再刻上文字,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穿越在抗战历史的时空隧道,开辟一条全新的红色教育路线,丰富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效果应该更好。

二零一八年三月初,他带领有关人员到大兴沟镇河西村新桥下,研究如何在嘎呀河开化之前,装运二十六块河中间的自然石的问题。金春燮在同事眼里是说一不二、办事果断、工作效率很高的老领导,他们跟着金主任,组织一台大型钩机、一台二十吨吊车和一台十五吨货车,在化冻之前的三月中旬,利用两天时间,硬是把26块自然石从冻冰中给“抠”了出来,运到了小汪清抗战游击根据地遗址。为了能凑上三十一块,他四处联系,终于在汪清县夹皮沟村发现了六块自然石,运到了地方……

至今,三十一块大青石已到位,长廊用三十一块自然石,寓意永远不能忘记一九三一年!每个石头上都要刻上国家抗战重大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时间里延边及汪清发生的抗战事件,在标志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的大青石上,将镌刻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战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末尾号召的铿锵有力话语--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同时,他还请到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原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题词,这“东满抗战历史长廊”整个工程预计将于二零一八年六月末竣工,将与世人见面,向后人述说那艰苦卓绝的东满地区抗日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二零一八年五月四日,是值得金春燮终身铭记的日子。用他的话来讲,这天是“三喜临门”的日子。吉林省“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汪清举办,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及省委宣传部、省军区、省文明办、省关工委及州委、州政府相关领导参加了活动,这活动规格和层次,轰动了整个县城。

启动仪式上,顾秀莲讲话高度赞扬了汪清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取得的成果,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给予的最高奖赏!那个瞬间,金春燮觉得这些年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特别是在听了金春燮专门汇报后赞扬他:你是老典型,名气很大,为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做了很大贡献。金春燮连连说,这真是汪清县城千载难逢的大喜事哟,一连几天,他的内心都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喜悦;这一天,汪清县接过顾秀莲授予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称号,这是中国关工委首批授予的基地,每个省一至二个,大省能摊上二个,小省也就能摊上一个,而这天中国关工委授予的首批第一块牌子就给了汪清;授予汪清第四小学“中国工农红军吉林汪清童长荣红军小学”称号。与会领导高度赞扬金春燮,他的历史贡献就是为吉林省的“红色地标筹建了童长荣烈士陵园、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等一系列纪念地,挖掘了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收集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撰写了大量的红色书籍和乡土教材……随着时间推移,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这就是时代楷模金春燮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传承红色基因,彰显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和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县关工委副主任崔锦哲说:金主任是满怀英烈情节,发挥余热为英烈树碑立传,传承红色基因,不懈奋斗的人;是善于研究工作,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开创新局面的人;是心中有目标,困难面前不低头,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人;是退休不退色,清正廉洁,公私分明,干净干事,名副其实的时代楷模。

       如今,汪清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红色基因教育体系,仅红日村党性教育基地就建立了金相和烈士陵园、金伯文故居、党史纪念馆,全县四十二所中小学培养了八百名红色历史小讲解员……这些成果,离不开金春燮带着一班人,在汪清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辛勤耕耘,把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红色传统注入青少年血脉、融入青少年灵魂,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告慰革命先辈。

金春燮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这源源红流之中!他只想自已余生的每一天,都要像燃烧的烛火那样,照亮后代们前行之路,哪怕多一寸也好!

烈士墓碑,如今,已立了八十九座。

这些墓碑,静静地矗立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巍巍地映衬在漫山遍野火红的金达莱花海里,经历年年岁岁、风风雨雨,向人们昭示着历史与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信仰之火熊熊不能息,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这是金春燮,一个老共产党员不变的信念。

采访行将结束时,金春燮一再叮嘱,最后一定要写上这句话:延边红色大地上,千千万万的金春燮正在行动。

山上金达莱,开成了一片片红色的海……

                        

      (2018.06)                                                              

저작권자 © 동북아신문 무단전재 및 재배포 금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