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信子-“浅谈河北青龙县朴氏村落朝鲜族的民族意识”

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来的跨境民族,现存中国境内最早的朝鲜族。可谓明末清初迁移来的河北省青龙县、辽宁省盖县、本溪县等地的朴氏居民,他们迁到中国已有 350 余年历史, 在反动统治阶级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下, 他们多次被迫改变了族属。清朝时期, 他们改为满族,民国时期,则改为汉族。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他们复归原族,于1982年正式恢复了族籍。面对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替,族属的更改,他们身上应具有的朝鲜族特点几乎不存在了。然而,本民族的民族意识,经过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仍然顽强不息地保留着。

1  朴氏朝鲜族迁移来历

    据史料记载,河北省青龙县以八道河子乡塔沟村和大丈子乡孟家窝铺村为中心的 350 余名朴姓朝鲜族,辽宁省盖县陈屯乡朴家沟村 277 名朴姓朝鲜族,辽宁省本溪县小城子乡朴堡、久才峪、化皮等村1234名朴姓朝鲜族的祖先,都是明末清初被掳掠迁入我国东北的。河北省青龙县朴姓朝鲜族是从清朝“园初来归”后,加入满洲镶白旗当包衣的。后随清军进关,先后居住在近畿地方和昌黎地区。到康熙九年春,奉旨出冷口关外之青龙朴杖子地方定居。其后裔为谋生计移居于塔沟,其分支又从塔沟移居于孟家窝铺,代代务农。辽宁省盖县陈屯乡朴家沟之朴姓也可能从“大聪初来归”,原属内务府包衣,后下派编入镶红旗,属庄亲王王府包衣,在该地“督皇粮”当差,他们也是清军攻陷盖县后,最早被拨来人之一,是朴家沟之开拓者,并至今一直定居在此地。辽宁省本溪县小城子乡朴姓朝鲜族也是后金时被掳掠而来,分配到镶红旗主尼堪(努尔哈赤之长子褚英之三子, 后为和硕敬谨亲王) 的王庄当农奴。清军占领清河、碱厂一带后被拨,距今350余年来一直声息在此地,是开拓汤河两岸的创业者。

 2  朴氏朝鲜族民族意识的表现

    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其实质是对自身民族生存、交往、发展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享有和保护。明末清初迁来的朝鲜族, 数百年来被清朝从强征掳掠、到强迫同化和军阀势力的民族压迫,饱受了屈辱和歧视。他们为了生存,忍痛隐瞒族籍,报称满族或汉族。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与满族或汉族融合成一体,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心理上仍然顽强地保留着强烈的朝鲜族民族意识。尤其在老年人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如85岁的退休老工人朴景文常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去鞍子山姑子洞,往返 20里路。当有人问及时就说:“那是我们祖先住过的地方, 我们后人不能忘记本民族,不能忘记祖先”。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很有感触地说:“是爷爷、爸爸告诉我的,从小我们常听他们说'我们是高丽人'(指朝鲜人), 还讲了许多祖先的故事”。朴万顺老人回忆到,他父亲多次说想回朝鲜老家看看。他三岁那年,父亲曾去过东北,回来后讲了许多有关东北朝鲜族的情况,并要搬到东北去住,因其母王氏不同意而没搬走。 

  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是朴姓朝鲜族强烈的民族属性意识,一代代传下去,在他们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所具有的朝鲜民族特点,虽然渐渐减少,但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宗-民族之“根”。

      朴氏朝鲜族,不仅族属意识特别强烈,民族交往和民族发展意识也较强。民国初年盖县朴家沟村因村名问题,朴姓与邢姓家族之间发生争执。朴姓方面执意不肯改,占人口多数的邢姓方面不服,直诉官府。朴姓家族认为我们民族不能示弱,于是寸土不让,结果还是保留了“朴家沟”这个称呼。从上例可看出,一个民族当与本民族成员在一起时,所显露的是个体意识,而当与其他民族在一起时,更多的显露是群体意识。当所从属的民 族处于上升时期时,他在其他民族面前表现于外的是民族自尊意识。当所属民族团体衰弱时,所显露于外的则是民族自卑与民族压抑识感,更多倾向于怀旧、复古、崇尚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以获得民族意识上的心理平衡。数百年来,朴氏朝鲜族与汉族、满族等各族人民一道生活,几乎失去了固有的民风习俗。可是他们在接受消化另一个民族文化时,并非简单的套用、模拟和复演,在民风习俗中仍保留朝鲜族的某种特色。如朴氏之间“同姓不婚”。这是朝鲜族在婚姻制度上的清规戒律。在朝鲜李朝时代最有影响的“大明律”记载:“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朴姓居民已延续十五代,从无同姓通婚,据查不仅谱书上找不到,就是现在也全是异姓婚配。

    “尊重长辈”是朝鲜族的优良传统。一日三餐都给老人摆单桌,由儿媳妇恭顺地给老人上饭菜,待老人举匙,全家才能就餐。辽宁省本溪朴堡村“老爷爷在上屋单桌吃饭”这些传统习俗,流传了几百年, 是后人从先辈们的行为中模仿下来的。正象德国社会学者达尔德在“自然科学和政治学”一书中讲到的, 模仿是一切社会事实的基础“社会就是模仿”。“崇尚文化”翻开朴堡村的历史,使人感到他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非常重视文化。当地人也说:“朴家人是读书人。”因此,他们才会人才辈出。

    民族意识是团体意识的一种,民族意识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整体性、生产生活方式、习俗观念、行为方式等诸方面,以及个体的民族相属性的认知结果。

박씨네 마을 출신 박영과 그 부인- '박씨네 마을'을 알리고자 뛰는 배귀봉 '도시우리마을학교협의회' 전비서장
박씨네 마을 출신 박영과 그 부인- '박씨네 마을'을 알리고자 뛰는 배귀봉 '도시우리마을학교협의회' 전비서장

3 反思

    明末清初迁来的朴氏朝鲜族,几百年来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但仍保留着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可以团结本民族抗拒他民族的压迫,防止他民族的各种要素的浸透,保存本民族也可以成为团结本民族奋发图强加速经济、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后,就相对独立的存在。不象语言文字、风俗那样容易消失。因此,民族意识是保存民族的最后墙壁,民族意识的基础意识是民族识别意识,这种意识的消失标志着其民族的消失。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的异族化,应是指一个民族从精神、心理到文化的各种形态都被其他民族同化。

    这种化有层次的区别,深层化的表现为传统观念、思想方式等内在精神的改变;表层化的,表现为衣食住行,乃至艺术、宗教制度的外部形式的改变。表层的改变比较容易,对民族精神的衰退会有影响,但没有根本性的影响;深层的改变,则比较困难,决定着民族的存亡。这就说明,明末清初迁来的朴氏居民所具有的民族意完全可以称得上朝鲜族这个称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朴姓朝鲜族能够保存本民族意识的呢?

변창렬 시인이 쓴 시 
변창렬 시인이 쓴 시 

3 .1 农耕文化

    民族的心理或性格最终是文化决定的, 是一个民族其特殊文化面貌的某些特点的一种内部支柱。而最初决定民族文化形态的不是别的,而是自然环境。即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及自然资源,这一切决定着民族共同体的人口、生产与生活方式。农耕民族一般来讲,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居住在农田肥沃、土地平坦、水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作物和人畜生长繁衍的地带。因此,人口众多、土地集中、村落密集, 很少迁徙。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到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的变更。

     一年一度始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拿来做自己生活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农耕文化是在封建、封闭的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农耕民族具有勤劳忍耐、固执、保守难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民族性格。

박씨 마을의 박영 삼촌네 가족(사진 배귀봉 촬영) 
박씨 마을의 박영 삼촌네 가족(사진 배귀봉 촬영) 

3 .2 逆反心理

从明末清初迁入的形式可看出,迁入人的“身世”及社会地位不言而喻。“被掳之人”成为“战利品”,被分配到后金王公贵族及八旗将士手中,成为他们的“包衣”(家奴)或“农奴”。“敬谨亲王奉恩镇全公府地册”等敬谨亲王各种档案中,只记有他们的姓而无名。如`朴一, 朴二, 朴三' 等记号,表明被分配到王公庄园的庄丁的身份低下。据李民宪的“栅中日记”记载,许多战俘“余存皆作奴仆”。他们同牛马一样同属生产工具,终身无人身自由。这种野蛮的民族压迫政策,迫使他们隐瞒族籍,改为“旗人”,走上被同化之路。冒禁迁入的破产农民与灾民是清朝封禁地区的“犯越”者,只能作“男仆女奴”,“皆为佣工”,受尽了欺压视的凌辱。1890年吉林将军宣布“韩民愿去者听其自便,愿留者剃发易服”,实施了民族同化政策。民族同化在历史上有两种,即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后者是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民族歧视与压迫的一种手段。

    清朝统治阶级对朝鲜族实行了强迫同化,外界的压力与威胁,在某种意义上,往往也是维持民族团体凝聚力的因素之一。反动的统治阶级,不顾朝鲜民族的尊严,强迫同化,更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美国心理学家马思洛认为,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奥地利学者阿德勒则认为,自尊是人的动机的主要来源。很明显,自尊在人的生命中是异常重要的心理追求与心理体验。生活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体必须受到周围人的尊重,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接纳,只有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免遭他人欺凌。民族自尊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受他民族摆布的心态。朝鲜族人民正是出自尊严的需要,为反对推行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延续本民族而顽强斗争了数百年,由朝鲜族历史的这一特点所决定。朝鲜族异常珍惜和热爱本民族,形成一种要延续和繁荣本民族的刚强的民族性格,即民族的自强性。

3 .3 小聚集点和朴氏磁场

    明末清初迁来的朝鲜族,不只是三个朴氏村开始就只有朴氏,而且也有许多其他姓氏。据满文老档记载:在盖县,入关前朝鲜族就有100余户。一个地方,虽然是小集团一直居住(不是流动移住), 但他们经常来往,共同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民族要素,抗拒他民族的民族要素有了条件——团聚力,尤其是交通闭塞的山村更是明显,因而小聚集点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배귀봉 선생이 만든 박씨네 족보 
배귀봉 선생이 만든 박씨네 족보 

    朴氏是一个古老的朝鲜姓氏,始于新罗朴赫居世王。中外各民族“百姓”中,唯有朝鲜族有此姓。正是因为这个朝鲜族特有的姓氏,使他们数百年来都以此表明自己的身世。无论是他们祖传下来的族谱,还是保留下来的遗物,都记载了朴氏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姓氏。这个姓氏象一个磁场,把他们紧紧地吸在一起。

一则, 中国朝鲜族在中国汉文化大圈里之所以保存着本民族意识, 是因为有祖先生长的地方朝鲜半岛这个“本土”。唇齿相依的中朝两国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则, 在茫茫的中国汉文化大海里, 朝鲜族之所以没有被淹没,是因为有朝鲜族聚集地这个文化“小岛”,不断地给他们带来民族的熟知感。

三则,350 多年的漫长岁月,没有冲掉他们的民族意识, 是“开禁放荒”之后迁入的朝鲜族农民也受尽了民族歧,因为有朴氏这个磁场,紧紧地吸引他们。正是以上诸方面的原因, 使明末清初迁来的朴氏朝鲜族在 350 多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愿以偿,恢复了族籍。这在中外将是一个“奇闻”,而这个奇闻来自中国共产党平等的民族政策。

     朴氏朝鲜族,在党的民族平等、团结, 友好、发展的政策的照耀下,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过着更幸福的日子。

 

本文摘自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34卷第一期

作者:全信子(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

照片(含封面)与本文内容无关。

编辑/整理:裴贵锋
저작권자 © 동북아신문 무단전재 및 재배포 금지